中国信通院徐恩庆:数字化从概念阶段走向落地实操阶段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数字经济”这一概念,至今已累计4次被直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文件中均提出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并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可以说,国家层面对数字化氛围的持续烘托,使其到达了爆发的节点。如果说,在这之前数字化还仅仅是停留在概念阶段,那么,现在它已经切切实实走到了实操阶段。 7月22日,在由纷享销客、华为、金蝶、Convertlab荟聚、分贝通联合主办的“企业数字化实践城市论坛(苏州站)”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云计算部副主任徐恩庆围绕当前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进展做了精彩分享。


图片


企业数字化是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的旅程其实,提到企业数字化,很多人往往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模棱两可。但实际上传统的信息化和现在的数字化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关系,数字化是信息化发展的全新阶段,是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全面渗透到企业生产价值创造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


当然,企业如何运用好数字化新技术,与自身业务融合,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还需要方法论的支撑。这里,徐恩庆展示了中国信通院提出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即转型者曲线和赋能者曲线。


图片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双曲线来源:中国信通院


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低的企业,往往遵循转型者曲线路径,现阶段数字应用水平相对较低,有一个长期的转型过程,但其中有些转型比较快的企业,达到一定水平后将转变为赋能者;对于数字原生程度较高的企业,更多的是赋能者的角色,目前数字应用水平相对较高,但自身的数字化发展没有停止,将持续关注自身的转型,同时兼具转型者和赋能者双重身份,转型和赋能将交替发展。


总结来说,企业数字化是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的旅程,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不同而已。

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四个趋势在评估了国内300多家云服务商的一千多个云产品后,中国信通院总结出了目前国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底座整体向平台化发展


对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而言,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往往是基础设施先行,先做底层平台的建设,依托一个更加强大的底层一体化的基础设施,打破以前烟囱状的基础设施。


图片


企业级IT数字化全景图


在底层的IaaS层面,要正视IaaS的异构化和多样化,做好异构云平台资源的统一管理。对于在中间层的PaaS平台,比较明显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强调把PaaS平台做厚,资源模块化,将上层业务沉淀下来进行封装,更好地支撑上层业务发展。


二、业务的解构、协同、开放成为转型焦点


在底层数字基础设施平台转型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关注上层业务的转型。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应围绕企业价值链开展,通过独立业务的解构拆分、跨业务单元的协同合作,最终实现覆盖合作伙伴的开放生态


图片

业务的解构、协同、开放


我们都知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就是要做业务层面价值链的再造,而业务再造的工作需要做数字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企业在业务层面有比较灵敏和再造的能力,在应对外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可以快速、智能、敏捷地调整业务的方向和业务的流程


三、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价值化驱动运营创新


大数据时代,数据价值正在不断得到体现和提升,毋庸置疑,数据已经成为新时代的“石油”。但是在数据层面,企业其实还都处于探索的阶段。把数据更多的挖掘起来,用起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图片


这里,徐恩庆表示,面对大量的数据,企业应先从离客户最近的数据入手,将围绕着客户的数据先用起来,看看能不能带来客户体验的优化作用。通过将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利用完备的数字化平台底座,有效整合多方资源和多赢共享,通过汇聚数据,分析数据,实现数据价值化,为企业内外客户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多元化、定制化、生态化的智能化服务。


四、价值提升成为衡量企业数字化的重要考量因素


所有的转型都应以效果和价值为导向,应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等方面,符合企业当下的综合情况,给业务等客户部门带来更好的满意度和业务贡献度,不断地为组织、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共同创造价值。



图片

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综合考虑多方面价值


这里,徐恩庆建议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应把价值作为先导,将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从而带来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成为作为衡量数字化转型能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企业数字化不同阶段转型者和赋能者的方法论上述提到,企业数字化是转型和赋能交替发展的旅程。针对企业数字化的不同阶段,中国信通院也发布了其适用于转型者和赋能者的方法论。


面向转型者的方法论——IOMM


这里,徐恩庆首先向大家展示了面向转型者的“企业IT数字化能力和运营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针对现阶段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能力、价值以及选型方面的痛点和问题,通过标准对转型者的数字化转型成熟度进行评估,帮助转型者定位自身数字化水平,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

IOMM标准体系“6+6”模型


IOMM标准体系可以用“6+6”模型进行概括:即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评估时,要以六大能力为路径,以六大价值为转型成效,对相应能力进行衡量,并以价值分数进行效能验证。其中,六大能力包括业技融合化、流程协同化、服务场景化、数据价值化、运营体系化和管控精益化,六大价值包括智能敏捷、效益提升、管控最优、质量保障、业务创新、客户满意。


面向赋能者的标尺——数字化可信服务


对于转型者而言,在选择能够帮助其进行有效数字化转型的供应商方面,也需要一些考量标准。这里,徐恩庆也展示了中国信通院面向赋能者的标尺,即数字化可信服务。通过标准对赋能者的数字化产品、解决方案以及服务能力提出要求,敦促赋能者提供可信服务。



图片

三维可信、六大能力建设数字化可信服务


同样,在评估赋能者是否能够提供可信服务方面,可以从三维可信、六大能力来进行衡量。三维可信包括服务可信赖、安全可信任和生态可信任,六大能力包括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场景、数字化治理、平台化产品、数字化服务运营、数字信任安全服务和可信兼容生态。


比如,企业在看赋能者的数字化场景能力时,要考验其对企业数字化场景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单的购买他们的软件和工具。同时,还要看该产品是否能够支持转型者去做数字化的治理,跟整个公司的业务和技术融合等等。


图片


    本文作者:小陈同学 责任编辑:宋佳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