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边界和场景的竞争

移动互联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全球领域内正在发生着一波新经济浪潮。对于个人消费者,我们无处可藏,必须面对个人生活的数字化和无私可隐,特别是中国。曾经依稀记得在数码相机盛行的时代,某个品牌的广告词是“YOUR DIGITAL LIFE”,吊诡的是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进入真正的DIGITAL LIFE的时候,数码相机几乎已消失了。貌似从文化角度来看,中国人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远超海外观察者的预期,无论老幼。 有人问怎么叫数字化生活呢?我觉得大伙可以简单的判断下,当你自己感觉早上第一件事和晚上最后一件事都是摸你的手机而不是摸爱人的手的时候,“恭喜”你,你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数字化生活阶段。从实际的生活现象来看,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各种连接让我们貌似除了去餐厅吃饭,去医院看病,亲子活动和理发美甲这些事情无法数字化以外,其余的事情基本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了。例如:阅读,看电影,社交,买东西(即使购物,出行用车(不管2个轮的还是4个轮的),娱乐(唱歌/直播/游戏),旅游,住酒店等等。 所谓C端生活数字化,我的理解是C端消费者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其中智能手机和移动支付是两大核心驱动力。众所周知,美国人的支付方式是从现金到支票再到信用卡再到Paypel和Apple Pay的;但是中国却是大量用户从现金直接跳跃到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信用卡的更新换代都没有来得及完成,移动支付的发达让越来越少的人去银行柜台和ATM,除了住酒店需要刷一下信用卡,貌似在国内信用卡也没什么太大用处。我们在享受各种“便利”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点滴确实已经数据化了,这些数据全部藏在你的智能手机里,和你的支付信息里。直接的结果很可能是支付宝或微信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所以前阵子百度第一帅把大实话讲了出来,虽然政治不正确,但是冷静下来想想好像是那么回事。他的本意我认为是在说“对比中国人和美国人,中国人更愿意享受便利,却不注意的把自己的隐私数据交给了手机和手机上的APP”。这个话题比较枯燥无聊,主要靠立法和执法来解决,今天暂且按下不表。 对比美国,正是因为中国人其实没有什么“旧包袱”或者中国人更愿意尝试新事物,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移动互联产业和移动支付产业空前繁荣,并大有出口全球的架势。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全球化,新零售,大文娱“某种程度很好的反应了当下中国新经济Capacity的全球愿景;假设OB-OR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战略,那么新经济企业的走出去理论上将会有效的助力这一战略的落地。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们也是在追赶美国的新经济Capacity,例如亚马逊和Facebook,谷歌等,他们早已具备全球影响力和渗透力了。 新经济改造旧经济靠的是势能,狂飙突进过程也遇到野蛮竞争。 举个例子,现在最火的“新零售”, 尽管笔者当下并非这个产业的从业者,但是也被各种创新消费场景的零售企业“热”到了。单看国内的零售百货业,过去的1年里面我们目不暇接的看到很多传统零售公司在大跨步的和新经济巨头公司打通任督二脉,例如银泰百货,上海百联,苏宁,大润发,家乐福等等。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些资本层面和运营层面的合作,但本质是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要将国内的零售业态加速升级,全面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场景化。这波新零售的浪潮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创新,据说亚马逊的Jeff Bezos来上海看了盒马鲜生金桥店后,回到美国就大手笔收购了全食公司Whole Food. 这里面反映出来的是新经济领袖们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已经非常明确,“新零售企业”将会全面接管“新一代消费者”,旧零售企业的自身数字化转型实在是太缓慢,让习惯高速前进的新经济巨头,大数据巨头,移动支付巨头们等的不厌其烦,于是干脆撸起袖子亲自上阵来帮他们,either 数字赋能 or数字革命。 有人问为啥零售业突然进入了风口呢? 十多年前,我在全球最大零售企业某个销售明星商店做库存控制的时候,经常需要每天早上7点前把盘点纠正的销售报表在库控室的电脑上提交到总部。当时我就在想,这些真实的销售数据完完全全代表了大众的真实生活水平和收入数据,这些数据是可以反推回很多Business Insights的。正是因为零售业的总产值占到国人生活总花费里的很大的一部分,所以才惹来无数关注和竞争。试想,公司今天发给你的10,000元薪水,你除了租房交通花掉3000块以外,可能70%估计都花在了文娱消费(例如游戏充值),餐饮消费(外卖和到店)和服装化妆品和3C产品的消费上。这些行为的数据在未来将会大量的保留在你的手机应用里,你的支付信息里。所以总结下来,你会发现阿里和腾讯等新经济Capacity正在努力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的一种势能在推动旧零售企业的转变,拥抱新一代的消费者,顺便达到完整支付闭环数据闭环画像闭环的目标。 2C的战场从来就没有太平过。 前几天读到一位分析师针对“美团向滴滴开战并闪电收购摩拜”的案例引出2C市场其实是个无边界的游戏,如果创始人或者CEO的思维里面有游戏边界,那最终可能会边界思维给害了。因为个人消费者的生活场景已经逐渐被数字化了,那么实际上谁掌握的生活场景最多,谁会在2C领域最有竞争优势。美团目前cover的主要消费场景包括了外卖(吃),到店(吃),看电影演出,住酒店民宿,城际出行(机票火车票),城内出行(网约车自行车);未来是不是要进入买衣服买手机的场景说实话我们不确定。当然,在每个领域都有比较强的竞争,例如饿了么口碑在做吃,淘票票大麦等在做娱乐消费,飞猪携程在做旅游OTA,滴滴OFO哈罗也在做城内出行。 惨烈竞争背后的逻辑有人说是高频碾压低频,有人说是资本力量在集中输血,寄希望于快点实现垄断,然后安心挣钱。我觉得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大佬们的焦虑”因为新经济往往有个特征是Winner Take All,第一名70%份额,第二名能拿20%份额。用今日资本徐总的话说,2C市场将会出现一个超级APP,实现场景覆盖垄断的局面。去年6月携程和美团在争论专业化和多元化的事情,我也写过一篇文章(王兴的边界和梁建章的ROI)。但是时至今日我觉得这不是他们2家的事情,这是整个2C市场玩家都利益相关的事。随便拍个脑袋,如果在腾讯的帮助下,假设一级市场的资金80%都支持美团,哪怕王兴只有5%以内份额,那么这个超级APP代表中国新经济的capacity走向全球化会怎么样?当然,那个时候我相信美团可能也是要招一些DANG YUAN的。 谁拥有场景,谁拥有未来,无论是2C还是2B。 讲到B2B业务方面的事情,我觉得企业的业务场景数字化和个人生活场景数字化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唯一的区别是可以快点还是慢点。当下中国其实是倒过来了,C端走的太快,B端走的太慢。而美国是反的,所以你看到美国有那么多成功的Enterprise Software和SaaS企业。前段时间Gartner针对全球3600多个CIO做了个调查,得出的结论是CIO在应对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过程中,自己的职能也发生了一些转变,不再是帮助业务部门做简单的一些IT交付,而是要成为业务部门在数字转型过程中的Business Partner. 当然,为什么中国的B2B业务流程数字化进程慢呢?因为某种程度上,组织提效的过程会引起组织变革。这对于规模大一些的公司来说,这是蕴含了很多风险的一件事。但是对于中小企业,可能不那么困难,所以我们发现钉钉和企业微信也都在布局这件事。整个B2B企业服务创新里面,我认为门槛或者护城河还是需要回到大客户的逻辑下面来,这部分领地Start-up耕耘进去了,才有那么一丝可能不被巨头最后收割。 这场新经济的游戏里面,不断上演的其实是场景的争夺。所谓无边界,可能是因为背后资本力量的无边界,一堆钱带着一堆人汹涌而入的时候,谁都挡不住边界;也许唯有B2B领域的大企业服务场景是有机会抵挡一阵的。欢迎拍砖交流切磋,可以发邮件至ceo@hotelgg.com 或微信留言。
    本文作者:老汤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老汤
    企业认证
    企业认证
  • 1篇

    文章总数

    1.37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