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AI,阿里云能再现微软式营收增长吗?

    2023-11-07 刘佳庆 lv Created with Sketch.

大幕落下,又是一年云栖大会的结束,今年,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在大会上表示,过去十来年,阿里云服务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今天,随着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化时代正在开启。阿里云正在面向 AI 时代进行全面的技术升级和创新,打造 AI 时代一朵最开放的云。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表示,AI 和云计算的结合,带来云计算的第三次浪潮,它不会在一年、两年完成,它可能会给我们十年、几十年的时间,让足够多的创新,在云计算时代能够被发明出来。


这一届云栖大会的特殊意义在哪里?阿里云等互联网云服务商,是否也能够很快出现类似于微软“云+AI”业务组合带来的营收增长?(牛透社在“微软 CEO 纳德拉年度信中的那些隐藏信息”这篇文章中有过分析)


云栖大会希望向外界展示出云的更多可能,但最近 X(原名 Twitter)平台的“下云”话题,再次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这是否会对国内的云服务市场带来新的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牛透社与科技评论人士王如晨,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艾媒咨询CEO张毅,独立TMT分析师付亮进行了交流探讨。


在谈到今年云栖大会带来的感受时,科技评论人士王如晨表示,今年的大会有两点突出的感受。第一,“计算,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这是 2015 年云栖大会的主题,今天重新回归。


背后显示出两点:1. 重新聚焦公共云立场,这也是开放的基础立场;2. 大模型时代揭幕后,对于算力、计算提出了更高也更丰富的要求。重新聚焦计算,强调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着眼更大的生态价值。大会的主论坛环节、展馆里、魔搭社区里,更多就是伙伴的声音与面孔,“就是说,它突出了‘开放’、‘生态’。”


第二,计算、算力与大模型时代的创新。阿里云当然不止狭义的公有云(它不大提公有云,而习惯强调公共云),上面还有数字化、智能化要素,或者,云计算有广义的范畴,河道很宽,链路很长。阿里云展示了全栈化 AI 能力,还有已经相对完整的通义大模型家族,这种完整的能力体系背后,仍还是离不开基础的计算与算力。


结合开放、普惠、包容、效率、已经验证过的服务等诉求,拥有公共云优势的阿里云,有它更为完整、综合的优势。“整体来说,阿里云没有太过炫耀肌肉。反而通过重新回到基础立场,更多展示了开放与生态的价值。”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分析,“云+AI”的复合创新是大趋势,但对于不同业务基因的企业而言,在技术协同模式创新过程中,面对的机遇、风险、业务的增长、复合增长率和收益的增长,还是会有差异。微软近年来依托于 AI 实现了翻盘,他们的业务体系相对比较垂直,而阿里依托的主要是云服务,近年来重点发力 AI,但阿里积累的优势是在云计算,未来创新重点与发展路径跟微软还是会有所不同。


阿里云这几年一直被阿里集团视作核心业务,但从收益率来看,阿里云在阿里系内部不同业务板块中偏低,它属于阿里集团非常看重的战略型业务。如果从业务成长性和回报率来比较的话,这两年阿里的本地生活服务,包括电商业务,还是阿里在变现端最具积累优势的。阿里云在亚洲市场份额最大,可是市场份额与产业回报之间目前尚未形成特别鲜明的良性互动关系,因为云计算需要体现出对具体的行业、场景和业务的赋能,由此来看,阿里云的战略性重于盈利性。


达睿咨询创始人马继华表示,中国的云计算市场也正在呈现类似现象,大模型与云密切结合,所以各家云计算公司都在开发大模型,不敢落后。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显然提升了云计算的基础能力,也增强了用户实际应用的空间想象力,会拉动云计算业务增长。因为阿里云和阿里巴巴的大模型都处在行业领先位置,两者能力相加,竞争力优势更为明显,会提升阿里云的业务增长。


在谈到“下云”话题时,马继华认为,X 平台下云,是马斯克缩减成本的措施之一。下云在短期看合算,但对 X 平台长期业务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当然,目前马斯克不在乎 X 平台的未来,可其他企业就不一定敢赌一把。


说到下云,国内也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放弃使用云计算,比如:快手、美团,都曾经是云计算厂商的客户,但是也都在自建数据中心,减少或放弃使用云。对于下云,部分有实力的成长到位的科技公司是可以的,但大多数企业不会,特别是日常流量不大或者业务不规则均衡的单位,依然还是云计算合算,特别是与大模型结合以后,小公司的云计算粘性还会增加。


天使投资人、知名互联网专家郭涛表示,阿里云、百度云等国内云服务商,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大模型与云服务的深度融合。随着大模型相关产品或业务规模化落地应用,预计明年云业务有望实现较高的增长速度。然而,要实现类似于微软这样的高度增长,还是比较难的。微软云与 Chat GPT、Llama 等全球有影响力的大模型相关企业深度合作,随着大模型相关产品和应用普惠化、规模化落地,云业务还将会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郭涛表示,X平台“下云”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成本方面的考虑,还有数据安全和隐私、战略布局等多方面的考虑。国内云服务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各大云服务商新一轮降价后,企业使用云服务成本在持续降低,相比企业自己建设机房来说成本会更低,还省时省力。不过,对于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来说,如计算性能、数据安全等方面,企业需要更专业的解决方案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自建机房也是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未来,需要云服务商不断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


在探讨中,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阿里云等互联网云服务商很难出现类似于微软“云+AI”业务组合这样的增长。近年来,随着三大运营商云服务在市场上不断加大拓展力度,呈现出高速增长状态,收入增速远超互联网云服务商。因此,后者要想实现当年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是非常非常难的。


对于“下云”,丁道师表示,云服务是支撑业务的基础所在,目前中国互联网主要的商业服务都离不开云服务,云服务是很多业务基础的基础,因此在国内,云服务不仅不会弱化,反而会进一步发力。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目前很多互联网大厂的云服务,由于没有利润,已经变成了一种负担,互联网大厂做云服务的背景,本来是闲置资源再利用,但后来云服务成为了新业务,这种新业务的发展,并没有达到很多大厂此前的预期,反而增加了很多成本,因此,X平台的“下云”,在这个层面上来说,有降低成本的考量。


由于云资源的充分竞争,导致价格和云服务市场的经营成本都水涨船高,云服务本来是一个需求量非常大,也会是很赚钱的业务,但是现在云服务商需要面对的营销成本、获客成本、经营成本、资源成本、设备成本、管理成本等,都已变得非常高。因此,国内的互联网云服务商近年来的增长在逐渐放缓,对于阿里云和其它互联网云服务商而言,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呈现出比较好的增长,随着目前云服务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可能不宜期望过高。


独立TMT分析师付亮在与牛透社交流时表示,目前单纯靠云服务,已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头部的云服务商均已将“云+AI”,或者是“云+算力”作为重要突破口,能为云服务带来新的动力。在营收的增长方面,像阿里云等互联网云服务商一定会有反弹,这里面包含多种因素。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国内的云服务市场本身还在增长。第二,以阿里云为例,虽然受到三大电信运营商的云服务的竞争,阿里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今年以来,阿里云迅速在调整,从阿里云高层的发言中也可感受到,阿里云非常重视AI大模型带来的机会,希望借助大模型带动云业务,这从本次云栖大会的各种展示中也能看出来。


第三,阿里云在这次大会上表示,目前全国 80% 的科技企业和超过一半的 AI 大模型公司跑在阿里云上。从这点来看,阿里云通过提供云和算力的支撑获得收入,借助业务升级,虽然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还需要时间,但阿里云已经在算力方面抓住了机会。到明年,随着大模型的成熟,阿里云会迎来更多的突破,这些就是他们能够实现营收增长的原因。


付亮认为,X 平台的“下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在马斯克收购后,X 平台从整体来看,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流量,都已进入到了萎缩期。X 平台自身的数据流量和访问量没有出现膨胀,对云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弱。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就需要通过“下云”降低成本,这是其本身内容的服务需求降低所致。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X 平台的“下云”虽然可能会让平台的访问速度等减慢,但如果不会太过影响到用户体验的话,用户也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作者:刘佳庆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刘佳庆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43篇

    文章总数

    27.41万

    文章总浏览数

    新闻排行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