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力、生态力、进化力:百度智能云的三重考验

    2023-09-07 刘佳庆 lv Created with Sketch.

“这次大会,我们提前很长时间就开始准备了,今天会有两千多人来参加。”在 2023 百度云智大会会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牛透社。作为百度的重要活动,今年的云智大会,可以用摩肩接踵来形容。这样的热闹场面,是如今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一种在现实中的投射,也是外界对百度智能云在产品力、生态力、进化力三个层面的一次系统检验。


百度智能云大模型会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升级后的千帆大模型平台,与此前相比,有了哪些提升?基于大模型的生态建设又有了哪些新的举措?通过这次大会,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其实也是解读国内云和 AI 行业发展现况和趋势的一把钥匙。


产品力


今年以来,在国内大模型领域,身为首家发布大模型产品的互联网企业的百度,尤其引人瞩目。从今年早些时候相继发布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和企业级大语言模型服务平台“文心千帆”,到最近“文心一言”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率先向社会全面开放,在某种程度上,百度在大模型上的尝试和探索,也是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一条发展轨迹。因此,百度云智大会上公布的新消息,自然会再次成为焦点。


对于百度大模型背后的“推手”百度智能云而言,一方面,“云智一体”战略为百度智能云的持续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模型则成为了百度智能云建立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承载着百度新的希望。在今年的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智能云交出了一份大模型服务的成绩单:千帆大模型平台上月活企业数已近万家,覆盖金融、制造、能源、政务、交通等行业的 400 多个场景。


牛透社与前来参加大会的业内人士交流时了解到,现在对于企业客户来说,选择合适的大模型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AI 对模型调度的响应速度、行业大模型的定制成本过高、缺少相应的工具集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百度智能云也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发布了千帆大模型平台 2.0 (以下简称“千帆平台”)。“任何新技术的真正落地,都需要相应的方法论和工具的支撑。”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表示,“我们用了半年时间,不断沉淀经验、积累工具,对千帆平台做了大量升级,让千帆大模型平台更好用、更贴心。”


千帆平台的架构由基础设施-大模型工具链-大模型三层组成。经过升级,千帆平台纳管的国内外主流大模型达到 42 个,预置 41 个高质量有行业特色的数据集,预装了知识问答、客服对话、代码助手等 10 个精选应用范式,降低企业使用、训练和推理大模型的门槛。对于除文心大模型之外的第三方大模型,千帆平台提供中文增强、性能增强、上下文增强等能力。


大模型工具链包含数据管理、模型训练、模型评估和优化、预测服务部署、Prompt 工程等,相对更加轻量化、敏捷化。据介绍,过去客户验证大模型的效果至少需要一周时间,现在基于一站式的工具链,“只需一天就可以跑通一个模型并看到效果”。值得关注的是,千帆平台的工具链里内置了 103 套 Prompt 模版,以及自动化 Prompt 工程能力,“如果有好的、丰富的 Prompt 模板,就能提高企业在运用大模型时的交互效率和输出质量,这样有助于大模型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不用再高薪聘请 Prompt 工程师了。”上述业内人士这样说。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百度智能云在会上还发布了基于文心大模型重构的,面向政务、金融、工业、交通四个行业的解决方案,以及 11 款企业通用场景的 AI 原生应用,覆盖服务营销、办公提效、生产优化三大领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在接受牛透社采访时认为,面对来自不同行业的客户,由于他们需要的大模型的类型有差异,千帆大模型平台可以提供多样、灵活的服务模式,可以满足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协助客户部署大模型服务,再加上数字人平台、企业搜索引擎、安全生产智能助手这些 AI 原生应用,“百度智能云的产品力、运营能力和服务能力,由此可见一斑,这也会同样带动企业客户产品力的大幅提升。”


生态力


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百度云智大会上表示,模型本身不直接产生价值,基于基础大模型开发出来的应用才是模型存在的意义。AI 原生应用要能解决过去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问题,“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移动互联网时代操作系统只有安卓和 iOS,但特别成功的应用却很多,只有在大模型基础上产生足够多的 AI 原生应用,才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


这意味着,在 AI 时代下,随着大模型成为新的“操作系统”,新的 AI 生态也将由此出现,还会衍生出一批新的“杀手级应用”,以及新的巨头和独角兽。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对行业的理解,百度在推动大模型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相应的生态建设。


今年早些时候,百度宣布设立 10 亿元的百度文心投资基金,为 AIGC 领域的创业企业提供资金、技术、业务等方面的扶持,同时启动“文心杯”创业大赛,面向开发者推出 AIStudio 星河大模型社区、插件机制以及文心大模型“星河”共创生态计划,旨在推动大模型生态繁荣。据悉,目前已有 500 多家生态伙伴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大模型平台使用各类大模型服务,千帆大模型平台上月活企业数超过 10000 家。


在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看来,大模型时代的生态体系有三个特点:应用生态的位置将更加核心;拥有行业专业知识的企业迎来巨大机遇和挑战;初创企业与开发者将带动生成式 AI 的应用繁荣。为此,百度智能云在大会上公布了一系列大模型生态伙伴计划:第一,发展 10 家核心综合性伙伴,提供价值超过 10 亿的商机支持、1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第二,发展 100 家核心应用软件开发伙伴,设立联合解决方案专项资金,落地百度智能云千帆 AGI HOUSE 专项培训;第三,计划支持 1 万家初创企业,落地“AI 加速器”项目,推出千帆大模型社区,定期举办大模型相关赛事,激发创新活力;第四,广泛支持代理伙伴体系转型升级,将大模型服务触达百城千县。


“百度最新推出的这些生态伙伴计划很宏大,显示出百度在 AI 领域的生态建设在持续、快速升级。但这样的计划执行起来会有很高的难度,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模型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需要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百度需要有来自产品、渠道、交付等方面的合作伙伴的支持,才能扩展生态。”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


牛透社在大会上也注意到,金山办公、好未来两家科技企业已成为了百度的合作伙伴,金山办公强调的是基于大模型的协同办公,而好未来则基于千帆大模型平台研发出了数学大模型 MathGPT。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认为,“随着最近一些大模型通过备案,互联网企业会率先推出基于大模型的产品。”另据牛透社了解,目前百度大模型生态中的合作伙伴包括金蝶、用友、联想、汉得信息、软通动力等,这些企业正在与百度落地合作项目。


进化力


回顾近年来的百度云智大会,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百度智能云的进化力:在 2020 年的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宣布了“以云计算为基础,以AI为抓手,聚焦重要赛道”的全新战略;2021 年的大会则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战略“以云为基础的数字化转型,以 AI 为引擎的智能化升级,云智一体,转型升级一步到位”;2022 年的大会发布了国内首个全栈自研的 AI 基础设施 “AI 大底座”,而从今年百度云智大会释放出的信息来看,AI 正在过去的基础上升级技术服务,加速重构百度的业务和营收结构。


例如,千帆大模型平台的大版本升级,不但能够协助客户改造产品和生产流程,客户还可以在文心千帆上,基于任何开源或闭源的大模型,开发自己的专属大模型;面向数字政府、金融、工业、交通四大行业的解决方案和“AI 原生应用 Family”,在与企业客户的业务场景融合的过程中,实现行业智能应用的构建,加速产业创新;大模型生态伙伴计划和“文心杯”创业大赛,则显示出百度希望建立新的 AI 生态,衍生出一批新的“杀手级应用”,以及新的巨头和独角兽。


百度于近期发布的 2023 年 Q2 财报显示,百度智能云收入同比增长 5%,达到 45 亿元,实现了持续盈利。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 IDC 于今年 7 月发布的《IDC 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份额,2022》报告显示,在 2022 年中国 AI 公有云服务市场中,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位列市场前三。由此可见,从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解决方案,这些都在推动着百度智能云进入一个以大模型为根基,以技术商业化和运营精细化为引擎的新阶段。


在与牛透社探讨互联网云服务商的“进化力”这个话题时,上述行业观察人士向牛透社分析,大模型与云计算密不可分,它的训练底层需要算力、存储和网络,由此衍生的 MaaS (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及服务) 概念,也会对云计算的传统模式带来改变,“百度智能云的打法是以 AI 带动云,以‘通用大模型+产业模型’这一组合建立技术壁垒,从而构建‘云+AI+产业’这样的新生态。百度也希望成为一种以 MaaS 为商业模式,框架和模型将成为企业客户选择云服务主要考量的新型云计算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张勇最近在一个活动上,分享了自己对于云和大模型的思考。他认为,在大模型时代,云本身是一系列的产品。阿里云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如何满足客户对于算力的需求,思考解决产业生态问题的产品。而在巨变时代,阿里云要把握的还是更核心的角色,就是 Cloud Service Provider。


“这表明,在大模型可能会成为头部互联网云服务商新的增长曲线的时候,各家对于‘进化力’的理解不同,源于仍然处在调整周期中的国内云服务商,如何把握 AI 带来的巨大商业机会,”上述行业观察人士认为,国外的云服务商如微软,在利用 AI 和大模型方面,可谓是云服务商具备“进化力”的典型,他们已经趟出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但由于中美云服务市场、客户需求、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国内云服务商在面对大模型的时候,其实并无太多可以提供参考借鉴的例子,在大模型这个问题上,中美云服务商的不同点会越来越多。


有 AI 行业资深人士也对牛透社表示,当前,国内云服务市场还处于中前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和产业成熟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云巨头纷纷通过大模型,寻求自身新的定位,这是为了防止渐渐成熟之后的大模型对于自身优势业务的冲击。


如今在国内的“百模大战”的形势下,巨头、创业公司等各方竞争激烈,大模型的业务边界如何划分会是个很大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国内大模型的成长空间会比美国更广阔,大家的起跑线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谁能通过为自己设置清晰的定位,实现大模型带来的产业创新,从而创造更多价值。“除了云服务商,这也是考验各家 AI 服务商‘进化力’的时刻。”


    本文作者:刘佳庆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
  • 刘佳庆
    个人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43篇

    文章总数

    26.31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