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革命,阿里云钉钉修路盖楼

    2021-01-18 牛透社 lv Created with Sketch.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作者 龙老师。



子弹.jpeg


钉钉的低代码化,仅仅是阿里云实现“让企业自己变成自己数字化转型的主角”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并不是一片坦途,还有许多的挑战。但关键的第一步已经迈出,这还可能是中国整个软件市场的重新出发,也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建构一个新的软件生态、开发环境,最终驱动企业数字化变局的关键点。


钉钉正在引爆一波全新的共创。


1 月 14 日,钉钉正式发布 6.0 版本,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发布会上表示:“钉钉不仅仅是一个沟通工具,新钉钉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企业协同办公和应用开发平台。”


这句话的关键之处在于,第一次在“企业协同办公”后面加上了“应用开发平台”这个短语。用户不仅仅是将想法告诉钉钉,而是更容易地自己动手开发出应用。钉钉已经有信心推动应用爆炸性增长,三年达到 1000 万个。


让所有业务环节的微小创新变得更容易,让进步更容易发生。这个愿望真的能实现么?我们似乎要去钉钉发展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01 “云钉一体”的前身——两帮修路人


客观来说,除了核心的电商业务矩阵以外,钉钉和阿里云,可能是阿里孕育的两个殊途同归的业务。


略微回顾一下钉钉的发展史。


时间回顾到 2013 年-2014 年,那是一个 BAT 争相希望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拿到更多船票的时间,腾讯的标志性事件是微信用户突破 3 亿,百度的标志性事件是 19 亿美金收购 91 助手,并且移动端收入历史性的超过 PC 端收入。


而对于阿里来说,虽然通过手淘+天猫的移动化,继续占据了电商格局的制高点,却似乎缺少一些更长线、更原生于移动生态的长期性高天花板业务。


于是阿里兵分两路,一路以阿里云为代表,开始探索阿里云手机 OS、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属性的业务,另一路则频频试探阿里的非核心业务区,试图在社交、本地生活等阿里不熟悉的领域踏出新路。


其中,开发个人通讯软件“来往”似乎是阿里的一个新尝试,但遗憾的是,尽管请来李连杰、史玉柱等演艺界和商界的朋友帮忙推广,然而一切热闹之后,来往的用户量停在 1000 万左右,不及微信一个零头。


幸好,阿里没有放弃,来往的产品负责人陈航,在 2014 年 5 月 26 日,找马云借来了“阿里的延安”—-杭州湖畔花园,在此闭关复盘。2015 年 1 月,钉钉 1.0 上线。


直到 2017 年,钉钉打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视频广告——让工作更专注,随着在电梯媒体上的宣传,钉钉进入高速增长期,并很快宣告钉钉用户量破亿。


出关后,“来往”离去而“钉钉”降生,而钉钉能够正式在企业级市场杀开一条血路,从战略层面是瞄准了企业市场对“协同”的需求,也是发挥了阿里 To B 基因更丰富的优势。但当时没有人能想到,最后钉钉成为了阿里云的用户入口,成了阿里在产业互联网方面顶级策略“云钉一体”的一部分。


简单地说,阿里云在修一条路,这条路是“技术之路”,阿里云成为整合阿里内部技术资源,并集中优势兵力,打通这些资源并进一步提升,走向拥有服务产业数字化能力的路。


而钉钉也在修一条路,这条路是面向企业级办公协同的路,是一条通向几千万家企业、几亿企业员工的路。


到了我们前面说的 2017 年,钉钉刚创造一个记录,服务企业超过 300 万家,用户突破 1 个亿,这个时候实在是值得庆贺,这意味着阿里在 B 端世界里再造了一个微信,而在钉钉做到这一点之前,90% 的人认为这个市场迟早是微信的延伸。


阿里终于在 IM 业务上回敬了鹅厂,时间到了 2019 年,企业微信开始全力冲刺,但是经过疫情,和钉钉之间的差距没有缩小。


也正在此时,阿里聚合基础技术能力的内部路网,和通向企业用户的外部路网,也走到了必须贯通的阶段。


02 路修好了,“云钉一体”的盖楼运动


2019 年 6 月,钉钉进入云智能事业群;2020 年云栖大会上,“云钉一体”的概念被初次提出,这个概念让很多人理解为,云计算和企业IM的组合。


但事实上,在张建锋看来,“云钉一体”绝不是云计算与即时通讯应用的相加那么简单,而是相乘的关系。


很简单,阿里云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云计算平台,它是阿里技术能力的综合基础平台(包括硬件能力、行业解决方案),钉钉也早已不是一个沟通协调工具,它是无数企业使用云服务的“操作系统”。因而,“云钉一体”意味着,阿里要重构产业互联网的生态。


因此,在 2020 阿里云峰会上,张建锋首次对外展示了阿里云再生长的三大方向:“做深基础”,从飞天云操作系统向下延伸定义硬件;“做厚中台”,将钉钉这样的新型操作系统与阿里云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云钉一体”;“做强生态”基于云和新型操作系统,构建一个繁荣的应用服务生态。


所以,2019-2020 年是阿里云及钉钉发展的一个关键过渡期,这个期间的重要性在于,完成了钉钉和阿里云在组织层面上的整合,但更重要的是校准了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这是“云钉一体”组合能否成功的关键。


如果说整个阿里云生态是一座城市,那么,第一阶段就是修路,阿里云修内部的路,钉钉修外部的路;第二阶段是路网打通完成,要赋予城市“功能”了,因此阿里开始“盖楼”,但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两个:


(1)到底盖什么楼,才能营建有魅力的生态,迎来更多企业的入驻?


(2)阿里盖楼,到底是盖“样板楼”,为更多的企业“修自己的楼”做一个示范,还是阿里自己要做开发商,盖楼赚钱?


现在,答案似乎已经比较清楚了,对于要盖什么楼,阿里非常注意生态多样性,在 SaaS、PaaS 都引入了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并且在以云计算为水电煤、以钉钉为操作系统的前提下,实现了系统之间的数据相互打通、业务流程跨系统进行流转等问题。


最新数据显示,钉钉开放平台入驻的开发者超 27 万,开发者服务的企业组织数超过 640 万家。整个钉钉平台长出的“钉应用”超 70 万个。


这其实和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大规律也若合符节。


张建锋自己的概括是,在整个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上,第一阶段基本是大企业的天下,如甲骨文、SAP,这些公司是大型软件解决方案供应商,用复杂的方法,解决了大企业的数字化 1.0 问题,但是造价大、实施难,特别难于普惠。


而到了第二阶段:SaaS 服务兴起。企业通过采购、上马各种类型 SaaS 软件,大幅降低了数字化的成本,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的门槛,但这天然也有一个问题—-企业使用的 SaaS 等服务来自不同的企业,它们之间天然是有墙壁的,而解决孤岛化不仅需要昂贵的二次开发,更是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力量完成的。


所以推进到了第三阶段,“云钉一体”其实是一个未来生态的示范,示范的就是基于同一个“操作系统”(即新钉钉),通过云的 SaaS 化等,在云和大数据平台上实现数据天然互联互通,而一旦互联互通,就有了提供更多生态能力的可能,所以“云钉一体”的第三阶段的核心选择是,谁来提供这些服务,谁来支持提供这些服务的人。


在这个问题上,阿里的态度非常明确,它不和主动的 SaaS 服务商抢饭,而是把这些开发者引入到自己的平台上,张建锋也明确提出,“阿里云不做 SaaS,练好内功被集成”。


这意味着,阿里云开始走平台化策略,阿里云“以退为进”的放弃了自己单枪匹马打造应用生态的路径;“云钉一体”更意味着,阿里云体系从阿里一贯的平台思路中找到灵感——要获得更大的市场,最好的办法是做基础设施,做操作系统,做平台,把生态红利留给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赢,只有“分利”给其他生态建设参与者,才能建立一个真正面向宽广的生态。这是阿里骨子里的基因,而非一时一地的策略。


03 让企业自己变成数字化转型的主角


前面说了,阿里云和钉钉一体化后,选择了走生态共建的路径,但另一个问题是,诸多的企业是否有能力来使用丰富的阿里云生态的服务;如果在现有的应用中找不到对应的,开发成本会不会很高?


钉钉 6.0 的诸多升级中,「子弹财经」认为最核心的升级,就是回答了这个问题——钉钉将进入低代码,甚至零代码时代。


有个在阿里云内部广泛流传的段子是,阿里云在杭州的一个办公楼有 40 多层,但是电梯的设置有问题,坐电梯的人看不到实时显示到几层,等得非常焦虑。于是,有个工程师自己动手在钉钉上编了一个应用,可以实时调取电梯控制软件的数据,实时了解需要搭乘电梯的位置。


这个故事听起来非常像当年的“张一鸣买不到火车票所以写了推荐引擎”,但这个故事和另一个故事一样,他们都是真的。张建锋在内部很喜欢讲这个段子。


这就要说起什么叫“低代码”或者“无代码”了。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早期的 PC 爱好者 DIY 组装一台电脑,非常复杂,因为每个硬件都需要单独安装驱动程序,甚至需要逐个在 BIOS 里设置,所以那时候能攒一台电脑的,都是电子方面的高手,一般人是搞不了的。


最后怎么解决的呢,是微软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们把大量的驱动程序内置在了Windows 操作系统里,绝大多数硬件因此实现了即插即用,而剩下的很少一部分特殊一些的硬件,系统也可以自动上网搜索匹配的硬件驱动。


这样,最后有人统计,组装一台电脑,只要 13 个标准动作就可以了,DIY 从此落入凡尘,成了一个时代。


阿里云的低代码化,从原理上是类似的。


前面说到过,大型企业用了甲骨文、SAP等企业的软件,中小企业使用了 SaaS 以后,面临的二次开发任务反而更重了。根据 Gartner 预计,2021 年对于应用开发的需求将达到所有 IT 公司开发能力的 5 倍。


5 倍的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必须调转路径,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阿里云的看法是,要弥合这一巨大的供需缺口,低代码/零代码开发技术几乎成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所谓的低代码技术,就是让可以使“非专业开发人员”通过图形界面的简单拖拽和配置,就可以完成应用的开发。简而言之,不会比你使用 Word 或者 Excel 要复杂太多。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某个饼屋,希望设计一种有实时保温兼自动补货功能的保温柜,他的开发人员(可能根本就不是开发人员,而是店员)并不需要写底层代码,他只要把温度识别、湿度识别及视觉补货等模块拖拽进去,最后设计一条“货架空了就 DING 一下来通知我”就可以了,一个应用就这样诞生了。


这不是神话,在数字政务做得非常出色的浙江,已经有 1500 个应用在“浙政钉”(政府版的钉钉)上,这件事以前要找无数的供应商,现在成本很低就可以实现了。


此外,一汽、复星集团和东方希望等大型企业,均已采用低代码平台开发应用。东方希望集团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钉钉建立了全集团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钉钉被应用到智慧行政与后勤、生产管理和系统集成(ERP、eHR、MES系统),包括 52 个钉应用,都是这样产生的。


子弹2.jpeg

图 / 钉钉官方


阿里就更不用说了,已经开发了 10000 多个应用,包括访客接待、员工学习及入职周年庆等以前“需要开发但优先级很低”的程序,都出现了,而它们的开发者当然也不是阿里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是由根本不懂技术的行政、HR 等岗位员工用低代码的方式开发出来的。


所以,低代码在 6.0 版钉钉中的应用,是真正实现“让企业自己变成数字化转型的主角”这句话的技术基石。


那么,为什么是阿里云、“云钉一体”生态可以实现这种低代码开发呢?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驱动力:


首先,战略基于思想,是阿里云体系有了这种思想层面的认知,希望通过自身产品和生态的赋能,帮助企业构建能适应快速发展和快速变化需求的组织生命力,有意识的从数字办公平台向“协同办公平台+业务开发平台”方向进发;


其次,是“云钉一体”后,阿里云内部能力的打通,现在,从算力底座、达摩院智能底座、中台能力及 IM 能力都被打通,这成为了无代码/低代码开发能实现的技术基础;特别是这次发布会上,钉钉宣布全面开放底层能力和 1300 个 API 接口。钉钉群聊、智能人事和客户管理等基础产品接口正式对外开放,合作伙伴与客户能将自身业务应用,更深度融合到钉钉群、工作台等主要场景中。


必须一提的是,本次开放接口数量超出以往总和,这是低代码能实现的技术环境保证。


最后,低代码技术从提出到落地不过五六年的时间,现在还不能一蹴而就,所以钉钉针对于各个垂直行业,不断提供解决方案的深入化,包括教育行业、新零售和政务专属等领域的解决方案,以及销售、应用、定制、部署及培训等多种类型的服务方案等,这些为低代码在某些特定行业加速实现提供了应用保障。


钉钉的低代码化,仅仅是阿里云实现“让企业自己变成自己数字化转型的主角”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并不是一片坦途,还有许多的挑战。但关键的第一步已经迈出,这还可能是中国整个软件市场的重新出发,也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建构一个新的软件生态、开发环境,最终驱动企业数字化变局的关键点。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 VRF 协议


    本文作者:牛透社 本文来源:牛透社
声明:本文由入驻牛透社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绝不代表牛透社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牛透社
    牛透社
    媒体认证
    lv Created with Sketch.
  • 1166篇

    文章总数

    1106.35万

    文章总浏览数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